神迹记号和比喻
马太福音第三大部分继续通过神迹和比喻彰显君王和他的国度,这部分位于马太福音11章2节到13章53节。
神迹记号和反应
马太的叙述段落是从11章2节到12章50节,集中讲述耶稣所行的神迹记号和人们对此的反应。这些神迹证明君王和他的国度已经临到,纠正了对这国度应该是怎样的错误期望。结果就是人已经扎根的批评开始增加和扩散。这一系列的情景可分成五个片段:在11章2到19节,耶稣向施洗约翰确认,祂的神迹证明祂就是应验旧约圣经预言的弥赛亚,耶稣呼召人群以悔改回应祂的神迹记号。在11章20到30节,耶稣在祂行过神迹的地方对城里人群讲道,警告不悔改的人,应许到祂这里来的人得享安息。正如祂在马太福音11章30节说的那样,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章30节)在12章1到21节,马太明确集中地记载了法理赛人对耶稣神迹的一系列反应。首先,他报道耶稣就上帝设立安息日的目的与法理赛人发生的争论,透过在安息日医治人来显明祂的权柄。耶稣教导说,安息日就是为了医治和救赎生命而设立的。在12章22到37节,尽管众人都惊叹耶稣的神迹,法利赛人却指责耶稣是靠鬼王的能力赶鬼。非但没有接受耶稣为弥赛亚,这些律法师确信耶稣是被魔鬼附身了。在12章38到50节,法利赛人假装要求祂再行一件神迹,但是耶稣警告说,他们只能看到约拿的神迹。这是什么神迹呢?就像约拿在大鱼腹中三天后出来,带领尼尼微的外邦人悔改那样,耶稣在地埋葬三天后复活,将要带领更多的外邦人悔改。为了表明上帝喜悦接纳任何民族中悔改的任何人,耶稣甚至对祂地上的母亲和弟兄们进一步说他们未必是祂真正的家人,而是像祂在马太福音12章49到50节表达的,
“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章49-50节)
我们现在已经看了马太对耶稣所行神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他在马太福音13章1到53节对耶稣所讲的天国的比喻所作的讲论段落。
天国的比喻马太用五个段落记载了耶稣著名的比喻。在13章1到23节撒种的比喻,在13章24到30节稗子的比喻,在13章31到43节芥菜种和面酵,在13章44到45节藏宝和寻珠,及其在13章47到53节撒网的比喻。这些比喻的目的就在于要纠正对上帝国度的错误理解。
耶稣在一些比喻中—如13章31和32节的芥菜种的比喻,33节酵的比喻,44节宝贝的比喻,以及45和46节珍珠的比喻中教导,天国有大的价值,人应当付出一切代价来追求。天国可能一开始看起来不显眼,但有一天它一切的荣耀都要显明出来。但是耶稣也讲了其他的比喻,是集中在以色列没有接受作王的耶稣和他国都这件事上的。在马太福音13章1到23节关于撒种的人的比喻以及对这比喻的解释中,耶稣清楚表明有许多事情会拦阻人相信,大多数人要拒绝这国度。24到30节,以及36到43节关于稗子的比喻,47到51节撒网的比喻强调了这观点。耶稣教导说,许多人要拒绝接受这国,但他们终要被摧毁。这些比喻是对那些反对耶稣的人发出的明确警告;它们为不信的人提供了悔改的机会,要他们成为忠心跟从那一位真正为王的人。
基督已经来了;祂已经成就了旧约的预言;祂已经带来了祂的国度,虽然这个国度仍然等待其后的成全。我们作为基督徒,我们现在进入了这个国度,但是,我们需要不断的评估和调整我们的优先次序,悔改我们没有尽心跟随祂旨意的方面,尽力忠信地寻求祂的旨意落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个层面,在祂的价值观上与祂一致合一,其实这就是上帝国度的人生涵义。因此,这里需要有常常不断的悔改和认信,来到基督这里,承认祂是我们的先知、我们的祭司和我们的君王,惟有祂是我们寻求来跟随和事奉的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完成祂赋予我们的目的。[司提反·威乐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