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使人得救的知罪的第二个普遍方面,就是这知罪使我们晓得罪的可憎。
罪的可憎
当圣灵使我们知罪的时候,祂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罪不仅仅是某种疏忽,或者中性的错误。罪是可憎、可恶、令人作呕。这是一种龌龊的败坏,让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灵魂朽坏。罪如此可怕,以至于要救我们脱离这罪,上帝的独生子就要非死不可。
先知以赛亚在以赛亚书64章6节讲到以色列的罪,他说百姓变得不洁净。就连他们以为是义的行为,也只不过是污秽的破布。百姓犯罪的结果,就是他们消耗殆尽。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责备也类似。祂在马太福音23章27节把他们比作是粉刷的坟墓,里面充满了尸首和污秽。
保罗在罗马书7章帮助解释了罪的可憎可以如何发挥作用,促进我们悔改和得救。按这一章的上下文,他教导说上帝圣洁、公义、纯洁的律法在不信的人身上激发起罪。但这是如此激发,以至于圣灵能使用这一点表明罪其实是何等可憎。保罗在罗马书7章13节解释说:
但罪藉着那良善的叫我死,就显出真是罪,叫罪因着诫命更显出是恶极了。(罗马书7章13节)
保罗在这里说,“那良善的”和“诫命”——两者都涉及律法功用——显明罪的恶极。
在许多方面,没有重生的人对罪是无动于衷。我们倾向看自己大多是好的,却爱淡化我们的道德缺点和失败。当中的原因有许多。罪是我们熟悉的,所以我们对罪不以为然。罪为我们犯的错辩护,因此让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罪表示愿意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因此有吸引力。但我们接受罪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是有罪的。我们根本不是恨自己,而是倾向使用我们自己作为标准,以此判断世界其他部分。我们不像上帝那样看待事物,我们并不认同祂的道德标准。所以圣灵发挥的部分作用,就是让堕落的人类看到上帝所看到的。在归正的时候,圣灵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按上帝所看的看待罪,看罪是对真实、美好和良善的可怕败坏。
圣灵使人知罪这拯救工作的第三方面,就是知罪让我们晓得罪是冒犯上帝的。
罪的冒犯
在圣灵使人知罪这拯救人的工作之下,罪人终于认识到他们的罪冒犯了上帝圣洁的品格,违反了祂至圣的律法,理当配受祂的忿怒。请看圣经关于这方面的几个例子。以斯拉在以斯拉记9章6节祷告说:
我的上帝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上帝仰面,因为我们的罪孽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以斯拉记9章6节)
先知在以赛亚书59章12节承认:
我们的过犯在你面前增多,罪恶作见证告我们,过犯与我们同在。至于我们的罪孽,我们都知道。(以赛亚书59章12节)
耶利米在耶利米书14章7节祈求说:
耶和华啊,我们的罪孽虽然作见证告我们,还求你为你名的缘故行事。我们本是多次背道,得罪了你。(耶利米书14章7节)
正是圣灵使人知罪的这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失丧和被定罪的光景。我们发现上帝的公义是真实的,我们的罪已经让我们站在公义的对立面,因此我们是被定罪的,应当期望承受祂的忿怒和刑罚。
我们要提到圣灵使人知罪以致得救的第四个普遍方面,就是这让我们看到罪的绝望。
罪的绝望
罪让我们落在一种绝望的光景当中,因为罪使我们不能讨上帝喜悦,或赚取祂的祝福。因着罪的败坏,我们不能做任何讨上帝喜悦的事,更不用说救我们自己了。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5章6节把我们称为“软弱”的理由。
人类堕落犯罪,这完全影响了我们讨上帝喜悦的能力。在堕落之前,亚当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想到这一点,真是很有意思——亚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讨上帝喜悦的,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除外。但是一旦他犯了这一件罪,我们的生命在我们的内心、思想、灵魂、全人方面都受到影响,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罪的。因此,就连我们采取的公义的行动,或者我们要称之为“公义”的行为,也不能摆脱罪。因此这堕落是完全的。没有基督施恩的工作,我们就不能做任何在在终极意义上讨我们的上帝喜悦,尊荣我们上帝的事。
人类堕落犯罪,这完全影响了我们讨上帝喜悦的能力。在堕落之前,亚当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想到这一点,真是很有意思——亚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讨上帝喜悦的,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除外。但是一旦他犯了这一件罪,我们的生命在我们的内心、思想、灵魂、全人方面都受到影响,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罪的。因此,就连我们采取的公义的行动,或者我们要称之为“公义”的行为,也不能摆脱罪。因此这堕落是完全的。没有基督施恩的工作,我们就不能做任何在在终极意义上讨我们的上帝喜悦,尊荣我们上帝的事。
—杰夫·洛曼博士
因为罪让我们落入这种没有盼望的光景,我们就要完全依靠上帝的恩典求罪得赦免和得救。这就是圣经作者强调救恩是出于恩典,而不是靠行为的原因。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2章8到9节所写那样: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章8-9节)
圣灵使我们知罪的工作让我们有这种认识。这让我们对于靠自己的功德寻求得救变得绝望,让我们认识到,没有上帝的怜悯与恩典,我们本是无助。结果就是,这驱使我们来悔改,相信上帝要赦免我们的罪,接受我们在基督里作祂所爱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