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介绍
中世纪时代﹐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很热衷于炼金术﹐他们企图把像铅块等较为廉价的金属﹐转变成如黄金那样昂贵的金属。当然这些冶金的人知道,可以把铅伪装的像是黄金﹐或把其它参到铅里,看起来就像黄金。但是他们也晓得﹐除非把铅的本质彻底改变﹐让它实在具有金子的本质﹐才有可能把铅变成黄金。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原则应用在人的身上。我们的心思意念、言行举止和我们根 基性的本质是无法割裂开的。就如铅块绝对无法真正地具有真金的质地﹐带着败坏本性的人也无法作出真正美善的事情。我们的行为总是反映出我们的内在本质。这是我们“依据圣经作抉择”系列的第八课﹐题目是﹕存在动机的角度–良善本质。
在这一课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从存在动机的角度﹐看良善与我们本质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着重于良善和我们是怎样的人﹐这彼此之间的关联。你应该记得﹐在前面几课里﹐我们谈到依据圣经作抉择﹐一直重复的一个定义是﹕ 伦理判断涉及到个人将上帝的话语应用于某个情形里。这个模式强调每个伦理问题的三个基本层面﹐那就是上帝的话语﹐情况处境﹐以及作抉择的当事人。伦理判断的这三个层面也符合在这几课里﹐我们探索伦理议题所采用的三个角度。规范准则的角度强调的是上帝的话语﹐所问的问题会是“上帝的准则启示我那些当尽的本份职责﹖”情况处境的角度着重的是伦理问题的一些事实﹐目标和途径﹐我们会问的问题有﹕“我们应该怎么作﹐才能达成讨上帝喜悦的目标﹖”存在动机的角度则是注重作抉择的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有﹕“我们要作什么改变﹐才能讨上帝喜悦﹖”“什么样的人会让祂悦纳﹖”
从本课起直到这一系列的结束﹐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存在动机的角度。如同我们前面几课提到的﹐不同的学者对于存在动机这个词语各有不同的注解 和用法。但是在这几课里﹐我们讲到这个词语时﹐指的是伦理问题中当事人的状 况。因此,从存在动机的角度﹐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是我们的性情﹐我们的本质﹐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和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在这一课里﹐我们关注的是﹐成为良善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晓得即使最凶恶的罪犯有时也会作一些好事﹐但是成为一个良善的人却是另一回事。良善的本质﹐和我们的位格﹐意愿﹐和动机比较有关联——也就是圣经所描述的﹐一个人的心思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