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在信心里死
在基督徒的圈子里我们时常聊到因信得生意味着什么。 但是因信而死是什么意思呢?元老级别的人物约伯问 到,“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约伯记》十四章 14 节)我
怀疑没有什么哲学问题比这个问题引起更多的实际兴趣了。死亡 的阴影笼罩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会拜访每家每户,而且我们知道 它也在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
圣经教导我们死亡的毒钉已被挪去,但它依旧是个敌人—最 终、最凶残的敌人。但作为基督徒,我们已经加入历史里那些相 信起初基督教会的最初宣言:“祂复活了。”
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是复活的基督,祂对祂的子民说:“复活 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 福音》十一章 25 节)祂同样也对祂的门徒们说:“在我父的家 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 们预备地方去。”(《约翰福音》十四章 2 节)作为基督徒,我 们相信死亡不是结束。但是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死 而复生的信心是否是盲目的信心?是否仅仅是我们自己欲望的投 射,自己期盼的实现?是否只是简单的心理幻想?又是否有什么 其他清晰明了的理由让我们相信基督战胜了死亡?
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久。柏拉图最著名 的对话之一《斐多》讲述了柏拉图深爱的导师 — 苏格拉底的死亡 场景,他被判喝下毒芹受死。临死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死后 的生活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柏拉图遵循一种复杂的推理模式,他着眼于自然,注意到它的多样性。他观察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周 期性运转模式 — 在一朵花绽放之前,首先必须要将一颗种子放在 地里。这颗种子想要发芽,必须先腐烂。当它腐烂时,它就会孕 育出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则会带来种子。花朵凋谢后,种子被 过滤回地面,它们腐烂,生命再次出现。
柏拉图说,正如黑暗紧随白昼;随着自然界的循环,我们看 到这种模式不断重复一生长、衰败、再生长。他指向飞蛾、毛毛 虫和蝴蝶,说明生命如何经历形态的变化。面对所有这些宏大的 改变,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生命形态的多样性;柏拉图问道, 为什么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目前作为理智人类的形态是这个 星球上生命的最高或最终形态。
虽然柏拉图的想法确实很有趣,但它们仍然是推测性的想法。 他们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它们最多 只能给我们提供有趣的类比。其他哲学家已经寻找了不同的途径 来研究死后生命的话题。伊曼纽尔·康德 (Immanuel Kant) 写了 一篇题为《纯粹理性批判》 的大型论文;它是对神存在之传统论 证里最全面的批评。康德以一种资深的不可知论结束了他对护教 学和基督教的研究;他宣布通过科学的探究,我们无法确信神的
存在。但是,在把神从房子的前门赶走之后,康德绕到后门,试图 从厨房将神偷偷运回来,提出他所谓的关于神存在之道德律论证。 康德不是以理论为基础,而是严格以实操和道德为基础来论证神 的存在。根据康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道德责任 感 – 也就是说,我们都经历过一种内在的动力,命令着我们的良知。 尽管我们可能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消除我 们头脑中残存的良知。我们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都有
感觉。此外,康德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离不开某种道德 规范。如果社会退化为一个道德上人人自由的地方,生活不仅会 变得混乱,还会变得不可能。康德知道有一些并不总是会满足自 己私欲的人。有一些人做事或牺牲只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康德问道,除非有正义,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换句话说, 要使伦理(ethics)有意义,就必须有正义。
这就引到了下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正义的存在?我 们环顾世界,发现时常正义并不能得到伸张。有时恶人兴旺,义 人灭亡。偶尔正义会实现,但显而易见,这个世界上的正义并不 完美。那么,如果正义并不总是占上风,为什么人要做个好人呢?
康德会说,为了让正义最终实现(因为它并不总是在这个世 界上实现),人类必须在死后继续存在。他将死后的生命视为正 义的切实需求,而将正义视为使伦理学有意义的切实需求。除了 死后的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必须是真实的才能让正义实现?毕竟, 不可以保证死后的生命就能获得正义。也许在下一个世界中存在 着和这个世界上一样多的不公正。必须有一个法官才能确保正义 最终的实现。为了确保正义的最终胜利,这个法官必须具有一些 必备的品格。
首先,法官必须是公正的。如果最后法庭的终极法官腐败堕 落,那么我们就不会得到最终的正义。终极正义的保障不仅需要 一个法官,而且需要一个公正的法官。但是,即使有一个公正的 法官,仍然不能保证终极正义;因为无论法官多么公正和尊荣, 他都有可能在评估中犯错。所以,康德推测,最终公正的法官还 必须是全知的,以确保所有减轻处罚的情节以及与审判相应的必 要证据都被提出来,并得到完美的判别;如此完美的正义才可能
实现。但是,即使有一个全知、完美、公正的法官,这仍然不能 确保正义的实现;因为即使他的判决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怎么能 保证他的判决会被执行呢?他还需要有权力来执行他所宣布的判 决。因此,该法官不仅要全知,还要全能。而康德从后门带进来 的神性听起来很像他从前门赶出去的耶和华 — 圣经中的上帝。他 的结论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像有神一样生活,因为如果没有神, 那么伦理就毫无意义。
如果死后没有生命,那么最终我们所有的伦理决定都是毫无 意义的。这是不可避免的结论。绝对伦理的唯一替代就是相对伦理。人道主义滔滔不绝地宣称,我们保持美德和为人类尊严而努 力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理智上,没有什么比哲学人道主义更可怜 的了;它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起源是一个宇宙意外—我们是在 黏土中偶然生长出来的成熟细菌,而我们最终注定要被消灭,不 复存在;但是在我们的起源和命运之间,我们享有重大的意义。 说到关于幻想和愿望的投射。说到盲目的信仰和跃入荒诞。还有 什么比庆祝成熟细菌的重要性更荒谬的呢?
如果我们要关注人类和人类的尊严,应该有一个理由。如果 我们被号召去为他人做出牺牲和利他的行为,我们应该有一个很 好的理由去响应这个号召。这心须是一个比生而为人所以为人服 务更好的理由,不能简单地说因为我们是人。除非我们能确定做 人的意义,否则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纯粹的情感。
那些追随康德的人对他的论证进行了检验和挑战。例如弗里 德里希·尼采批评他说,我们应该相信神和死后的生命;单纯的 因为如果没有神,生命就没有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 相信神,单单是因为我们不能忍受相信我们的生活是微不足道、 毫无意义的。这就是在造神,因为仅仅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我们 无法忍受没有祂的生活。相反,尼采认为,我们应当面对存在主 义的真相,即人类存在的结论是 das Nichtige 也就是 ” 虚无”。
悲观的存在主义走到了台前,对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天真提 出了挑战,断言说仅仅因为神存在的对立面是残酷的,这不足以 证明神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当代西方文化中看到人类普遍地屈服 于无意义的存在和悲观的哲学。
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睿智的思想家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埃 德加·爱伦·坡。他也许比其他人更生动、更深刻地捕捉到了文化 意识里的绝望。他在他那首瑰异的诗《乌鸦》里做到了这一点, 这首诗的开头如下。
从前一个阴郁的子夜,我独自沉思,慵懒疲竭, 沉思许多古怪而离奇、早已被人遗忘的传闻—— 当我开始打盹,几乎入睡,突然传来一阵轻擂,仿佛有人在轻轻叩击,轻轻叩击我的房门。 “有人来了,”我轻声嘟喃,“正在叩击我的房门—— 唯此而已,别无他般。”
哦,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萧瑟的十二月; 每一团奄奄一息的余烬都形成阴影伏在地板。 我当时真盼望翌日;——因为我已经枉费心机 想用书来消除悲哀——消除因失去丽诺尔的悲叹—— 因那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在这儿却默默无闻,直至永远。
在这首诗中,一个男人在哀悼一个死去的女人 — 他的理想, 他的爱人。这首诗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所爱的那个人是永远离开 了,还是我还能再见到她?一只奇怪的鸟进人他的房间,嘶哑地 鸣叫着“永不复还”(Nevermore);这句话刺破了这个男人 的希望,使他陷入狂热。通过一节又一节的悔恨,这只可怕的鸟 儿重复这句致命的话,使备受折磨的男人对他的夜行客愤怒地大 叫:
“先知!”我说“凶兆!——仍是先知,不管是鸟还 是魔!
是不是魔鬼送你,或是暴风雨抛你来到此岸, 孤独但毫不气馁,在这片妖惑鬼崇的荒原—— 在这恐怖萦绕之家——告诉我真话,求你可怜—— 基列有香膏吗?——告诉我——告诉我,求你可怜!” 乌鸦说“永不复还。”
这就是人道主义对人类最大的困境 — 死亡现实 — 的答案。 一代思想家对伊曼纽尔·康德说:“光是希望死后有生命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所有的皆是愿望,那么就让我们像个人一样坚强起来, 面对乌鸦的悲鸣 –‘永不复还’”。
当我们读到使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时,乍一看,我们从使徒 保罗的笔下读到的似乎是对后来伊曼纽尔·康德的论证的预兆。《哥 林多前书》第 15 章中有对复活教义最著名的辩护。
保罗在第 12 ~ 13 节中说:“既传基督是从死里复活了, 怎么在你们中间有人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呢?若没有死人复活的 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使徒正在构建一个缜密的,有时甚 至是迁腐的逻辑思路。他从普遍到特殊,以一种会让亚里士多德 满意的方式,严格地应用直接推理的法则。
他说,如果从范畴里来看,没有复活,那么连基督也没有复 活。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第 14 节)。 你愿意相信你所做的一切工都是无用的吗?保罗说的是,如果基 督没有复活,那么使徒所传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竹篮打水一 场空。不止是保罗的教导,还有其他使徒的教导,但每个人的教 导都是无用功。
保罗甚至更进一步地说,” 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第 14 节)。 这直接与那些声称对耶稣有信心但不相信历史性复活的人自相矛 盾。如若基督没有复活,所有的宗教信仰和努力以及意义都是荒 谬的。他继续说:“并且明显我们是为 神妄作见证的,因我们 见证 神是叫基督复活了。若死人真不复活,神也就没有叫基督 复活了”(第 15 节)。
这是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如果死人没有复活,那么基督也 没有复活。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的信仰就是徒劳的,而我们 仍然在我们的罪中。如果没有复活,不仅我们对基督作为永生盼 望的信心破灭了,而且我们对基督作为救主的信心也消失了,因 为耶稣的死不能使任何人称义。因为正如经上记着说,耶稣 ” 是 为我们称义复活了”(《罗马书》第四章 25 节)
如果没有复活,你用奇妙的宗教仪式所托付于世界的孩子、 父母、配偶或者朋友就都不复存在了。他们永久地灭亡了。保罗 接着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 19 节)换句话说,不信的人不应当对 基督徒愤怒。相反,他们应该可怜我们,因为我们是最悲惨的人。
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交付给了一个虚假的、充满欺诈性的希 望。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就是所有受造物中最凄惨的。
请注意,到目前为止,保罗在文中所说的与后来康德所说的 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使徒并没有继续说。“因此,相信基督。 往黑暗中纵身一跃,期望耶稣从死里复活;因为如果你不相信, 我们就没有希望 “。这不是他的论点。相反,他说:” 但基督已经 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第 20 节)在本章 的开头,保罗说:“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 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 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 们的罪死了”(第 1 ~ 3 节)。
保罗向他的读者指出具体的、未来历史的预言,这些预言不 是悄悄地写下来的,而是为了让世人阅读、分析、检验和考察的。 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这些具体预测的预言是如何详细的在拿撒勒人 耶稣的生命中得到历史性的完美应验。旧约作者将自己置于实验 性的领域,他们的主张可以被证实或证伪;而我们可以看看历史 是如何印证这些预言的应许,并且看看这些作者是否是可信的。
保罗呼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经文。这不是在说他呼吁人们 相信单单因为圣经如此说。他藉着着经验证据和准备用死亡来捍 卫真理之人的见证来让他的读者相信。保罗在说的是一个公开发 生的事情。” 并且「耶稣」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 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 经睡了的。”(第 5 ~ 6 节)在五百个见证者那里,没有记录到 一个字是在否认这个事实。保罗最初的听众可以与这些证人当面 交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活着。当保罗站在亚基帕王面前时, 他说:“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 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里做的。”(《使徒行传》 第二十六章 26 节)
在耶稣向五百人显现之后,“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 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 7 ~ 8 节)保罗并没有把他的信心建立在从 空墓中得出的推论上。这不是说门徒们去了坟墓,发现它是空的, 然后开始猜测为什么坟墓是空的。他们真真切切地亲眼所见,亲 耳所听。保罗接受了他们的证词,而他亲眼看到了复活的基督。
使徒保罗说他看到了复活的基督,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 基督从死里复活。每个基督徒必须回答的是:“你相信这个人吗?
你相信法吗?你相信十二使徒吗?你相信五那百个人吗?你相信先 知吗?你相信世界上有史以来最神圣的历史见证的真实性吗?这 种信任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保罗称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 逼迫 神的教会。”( 第 9 节)。在他对基督教的怀疑、憎恶以 及敌意中,保罗看到复活的基督。在本章的最后,他说:“我们 又因何时刻冒险呢?弟兄们,我在我主基督耶稣里,指着你们所 夸的口极力地说,我是天天冒死。我若当日像寻常人,在以弗所 同野兽战斗,那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 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 (第 30 ~ 32 节)自从保罗见到 基督后,他的生命就变成了活着的死亡。保罗为什么要为死去的 耶稣这样做?他以这个结论来结束本章。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 觉,乃是都要改变,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 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 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 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 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 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 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 是律法。感谢 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 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 51 ~ 58 节)
我们要在主的工作中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丰丰富富,因为 没有一丝一毫的劳苦是浪费的。没有一刻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 们有一位救主,他对我们说:“直到永远”。基督已经战胜了最 令人厌恶的仇敌,即死亡。死亡不可能困住他,因为生命在他里头。 他是生命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救赎者,他已定意要生命的得胜。 而作为相信基督应许的人,是生是死,都有祂所赐下的恩典。
@RTF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