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基督徒相信《圣经》的文字含义不过是它多重含义的其中一种,现在让我们来思考文字含义是《圣经》唯一含义的这种观点。
唯一含义
生活在大约1225年到1274年间的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倡导一种更负责任的四重含义解经法。和他的前人及同代人不同,他坚持认为《圣经》的文字含义对于它的所有其他含义来说是根基性的。例如在他写的《神学大全》(Compendium theologiae ad fratrem Reginaldum socium suum carissimum)第1部分,问题1的第10条中,他强调任何正当的灵意解释,都是扎根在一段经文的文字含义上。他也教导说,对信仰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没有一样在传递它属灵含义的时候,是《圣经》其他地方没有用文字含义加以教导的。不是所有学者都认为,阿奎那在解释《圣经》时,总是遵循这些原则。虽然如此,他在原则上强调一段经文的每一种含义,必须要与它的文字含义联系在一起。
虽然阿奎那努力要把属灵含义扎根在《圣经》文字含义上的做法,在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看来是合乎常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采纳他的观点。人使用与经文文字含义脱节的灵意解释来支持中世纪教会的许多教训。教会当局断言,他们有 上帝特别赋予的洞察力,可以看到与《圣经》文字含义没有联系的属灵含义。
但是,始于14到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圣经》解释的戏剧性改变铺设了舞台。简单来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开始按照原文来研究古典文学、哲学和信仰文本。他们研究的时候,摆脱了教会的权威,通过突出这些文本文字和历史的含义,来解释这些文本。不久这种方法也被用在《圣经》上。这种解释方法把文字含义和我们称之为经文的原本含义等同起来,并且强调这种文字、原本含义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性。
在中古世纪时,多数信徒认为上帝在《圣经》里的全然旨意是透过四重方式为人所知晓:经文的字义之后还跟着伦理,隐意,和寓意。而十六世纪的改教家们,或是我们所谓的更正教徒反对这样的解经方式,因为从这方式衍生出的教导传统有时会滥用经文,曲解经文原本含义,或是作者的本意,以讨好教会的权威人士。——雅各•史密斯博士
四重解经法在基督教会里,有着长远的历史。在改教的时期,改革宗的教父们受到天主教的同行所驱策,因为改革宗的领袖们坚持《圣经》只有一个基本意思,但一些回应者,例如威廉•惠特克认为我们无需拒绝这个四重解经法,即四种解释《圣经》的方法,我们却不能接受的是《圣经》有四个意思,其实《圣经》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历史性的,字义和文法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而已。而其他的三个,则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经文应用,乃是根植于最初的那个意思。我们仍然可以按着经文原本含义来思想,看那些经文在现今该如何应用。也因此这不是全然拒绝四重解经法,而是加以归正,更新它们,在对于信望爱的《圣经》经文的原本含义上,附加了另外三个应用。——布鲁斯•鲍格斯博士
更正教在文艺复兴时期继续发展阿奎那倡导的这些观念。但是,他们不是论证说,所有属灵含义只是扎根在《圣经》的文字含义之上,他们而是说,《圣经》作者要他原本读者领受一处经文的所有属灵方面,实际上就是它文字含义的不同方面。他们相信《圣经》的文字含义,或原本含义,既是唯一也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更正教人士扩展了「文字」这个术语的概念,在其中包括了《圣经》作者要用《圣经》的「文学」传递的一切事情。结果就是,像胡尔德莱斯•慈运理、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这样的主要人物,都认为文字或原本的含义是包括了每一处《圣经》经文要表明的一切。他们看文字含义是复杂的含义,包括了历史、教义、道德和末世论的方面。
把更正教关于《圣经》文字含义的概念,比作是一颗切割的宝石,这可能对我们的理解会有帮助。切割的宝石有多重「切面」,正如有许多更小的含义组成《圣经》的文字含义。《圣经》作者要《圣经》每一节经文都传递一些关于历史事实、教义、道德责任、拯救、末世论,等等的内容。
而且,一块宝石的每一个切面,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表面,为整体的美好作出贡献,没有单一的切面能宣称自己是整块宝石。类似地,《圣经》经文有与众不同的方面,为文字含义作出贡献,这些更小的方面,没有一样能宣称自己是全部的文字含义。
简单来讲,《圣经》的含义是多面的。每一段经文的含义都有许多更小的部分或方面,它们组织起来,成为那我们称为文字含义的唯一、统一的含义。
《圣经》是一本含意丰富而深厚的书,它的内容来自 上帝的心思,而 上帝的心思何等宽广,祂所表达的意念也是如此,让人可以从许多的角度去探索。因此要解释经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读这段经文,合适吗?你也可以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思索,以开放的心态查询经文可能的意思,如此的过程可能是很复杂,但至终使得经文的解释变的更丰富,因为这么做,可能不只是自己对经文最初的理解,还能学习到其他人对经文的看法和解释。——达雷尔•博克博士
篇幅较大的每一段《圣经》经文,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基督教神学和基督徒人生的许多不同方面。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贯穿整个教会的历史,有许多人都认为《圣经》经文具有多重含义。然而,对于《圣经》丰富的特性最负责任的解释进路,就是要保证我们对每一段《圣经》经文所作的一切解释,都是来源于古代世界历史情形中的语言文法使用。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式来看《圣经》,我们就能更加预备好发现 上帝和他默示的人类作者刻意向《圣经》原本听众沟通的复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