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Content
祂赐给我们圣经
About Lesson

 

一、介绍

时不时曾不经意地,我们都听过人们对《圣经》某处经文的含义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谈话经常以类似的方式收场。一个人说:「好了,你的解释不过是你的意见。」但另外一个人回应说:「不,这不仅是我的意见,这是事实。」这些话反映出《圣经》解释当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当我们读到一处《圣经》经文,得出关于它含义的结论,我们的结论是一种客观事实,还是一种主观意见,或是介乎二者之间?

这是我们这个系列《他赐给我们圣经:释经的基础》的第四课,我们给它定的标题是「含义的进路」。我们在这一课,要看解释《圣经》的人辨认和描述《圣经》含义的一些主要方法。

我们开始提出关于我们在《圣经》中看到经文含义的问题时,一开始就在知识的客体,与知识的主体之间做基本分别,这将对我们蛮有益处。知识的客体就是我们尝试去认识的事物,这些客体可以是抽象的,比如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比如人物或地方。

例如,生物学家研究像动物、植物这类的客体。音乐家研究像音乐和乐器这样的客体。与之相对的,知识的主体则是进行研究的人。在生物学这个领域,生物学家本身是知识的主体。在音乐领域,音乐家是知识的主体。

所以我们解释《圣经》时,我们是主体,因为我们是进行解释的人。我们研究的客体是《圣经》,因为这是我们尝试去解释的客体。

我们很容易看到,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都牵涉到知识的客体和主体。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客体和主体该怎样配合?

基本上,以三种主要进路来处理人类知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会对我们很有帮助。第一种,一些人倾向采纳我们称为客观主义的进路。客观主义者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人有可能获得无偏见的或客观的知识。第二种,其他人倾向一种称为主观主义的进路。主观主义者相信,我们的知识总是受到我们个人偏见的影响,不可能有公正的客观。第三种,一些人发现有一种中间地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对话主义。这种进路强调客观现实和我们主观看法之间存在不断的「对话」或互动。

毫不奇怪,所有这三种的进路都被人用来解释《圣经》。所以,我们在这一课思想《圣经》的含义时,我们要关注它们每一样,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圣经》经文含义的理解是客观式的,主观式的,还是对话式的?

我们在这一课,要关注这三种主要含义进路的每一种。第一,我们要来看客观式进路。第二,我们要看主观式进路。第三,我们要探索对话式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