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会强调圣经来自于神,这导致对圣经含义产生一种令人遗憾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圣经源自上天,这就意味着圣经表达其含义的方法是和其他书本表达含义的方法不一样的。而是因着神默示了圣经,圣经就是充满了各样的含义。很多中世纪的神学家跟从奥古斯丁的思想,认为其中一种证据,表明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就是圣经的经文拥有多重的含义。
请听奥古斯丁在《论基督教教义》第三卷是怎样表达这个立场的:我们对圣经同一句话有两种或者更多的解释,即使对圣经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不清楚,这样也是没有危险的 ……同一句话能按几种含义加以理解,神为圣经所作的预备,还有什么能比这显得更慷慨,更硕果累累的呢?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赞赏奥古斯丁对圣经极为重视的立场。圣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超越一般的特质表明它是神所默示的。我们也能认同,圣经的许多方面只能按照神超自然监督它的成书来加以解释。
意义 :但是奥古斯丁的立场比这更远。他相信神的默示让圣经里的经文充满了多重的含义。奥古斯丁不是让我们关心写圣经的人要表达的意思,他相信我们应当关注神要表达的多重含义。人们称他和与他相关的观点是“经典多元性”的立场,就是相信因为圣经是出自神的,所以圣经经文有很多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也许经典多元性广为人知的表现形式就是因卡西安(John Cassian)发扬光大,被称为“四重意义”的释经法。按照这种方法,每一节圣经经文都应当被看作是有四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字面意义,就是一节经文明显或一般的含义;第二,寓意,按照圣经是教义真理的隐喻来解释经文;第三,转意或者道德上的含义,为基督徒的举止提供伦理的指引;第四,神秘的含义,说的是神的应许将来在末后的日子怎样得到实现。 “四重意义”的细节,以及经典多元性的其他表现形式对我们的学习并不重要,很多作者在别处已经作了解释。我们只是需要认识到,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大多数的天主教神学家相信圣经经文的含义是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正常或普遍含义的。很主要的是,他们倾向相信这些额外的含义并不是扎根在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之上。事实上,他们经常认为一段经文字面或明显的含义是太初级了,不适合作严肃的神学思考。相反,神学家受到鼓励,去看重更深的,隐藏的多层含义,因为它们启示了神对教会极大的心意。
模糊性: 中世纪教会对待圣经默示和含义的立场导致教会过分强调圣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圣经的隐晦。除了那些得到特别超自然洞察力的人以外,圣经对一般人来说是一本特别不清楚的书。在宗教改革之前,圣经内容对普通基督徒来说是很不清楚的,对此我们不应当感到奇怪。首先,圣经如此罕见,几乎没有人可以得到圣经。另外,研究圣经和神学的首要语言是拉丁文,除了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能认识多少拉丁文,能使用拉丁文。所以在这段时期,圣经对普通基督徒来说成了一本封闭的书, 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对那些有能力,有机会去读圣经的人来说,圣经也被认为是隐晦的。他们认为神把多重的含义放在圣经里面,是隐藏起来,一眼看不出来的。
请想象一下,某人给你一张锁起来的藏宝盒的照片,要你告诉他这盒子里面有什么宝贝。要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宝贝是藏起来的。对中世纪时期的圣经研究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人对圣经是非常隐晦的立场使得人认为圣经几乎不可能有很多应用,不可能对神学发展有真正的权威。当然,理论上圣经仍然是神给基督教神学赐下的默示的藏宝盒。但在一切实际方面,圣经还是被封闭起来的;它是如此隐晦,要它引导神学家完成他们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明白了中世纪教会对圣经权威的立场,就可以接着看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