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经文的复杂性,还有解释者的独特性,是怎样让多重概括成为可能之后,现在让我们来思想受众的需要。
受众的需要
我们概括《圣经》的原本含义时,常常是预期不同的受众会有什么需要,以此进行概括。有时我们为了向成年人讲道而概括经文,有时我们是为了预备带领儿童学习《圣经》,有时我们因为要费心思解决一个具体难题,甚至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灵命长进而读《圣经》。不同的受众通常需要很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要用负责任和恰当的方式应用《圣经》,我们必须要找到能够帮助我们特定受众的概括。举一个例子,请看约翰福音16章33节耶稣说的话: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章33节)
我们可以用很多合理方式概括这节经文。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概括,是聚焦平安,或耶稣向我们启示真理这个事实。但让我们假设,我们需要为一群正在面对受苦问题的受众,对这节经文进行概括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看受苦的原因。一些基督徒受苦,因为他们承受不信的政治当权者的逼迫。其他人受苦,是因为贫穷或自然灾害。另外的人受苦,是做事没有智慧,甚至是犯罪的结果。还有其他受苦的不同原因。因着我们自己经历存在着有这些巨大差异,没有一个单独的概括能负责任地把约翰福音16章33节的教导应用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受众身上。
例如,为受逼迫的受众概括这节经文,可能会是这个样子:不要灰心,因为耶稣最终要终止对你们的逼迫,建立起一个世界,在当中你们不再会受到逼迫。
但是,对于那些因贫穷或自然灾害受苦的受众来说,这概括可能是这样的:耶稣已经允许你们暂时受苦,并且要最终祝福你们,这祝福的补偿远远超过你们曾经遭受的任何损失。
总体来说,我们都能因为耶稣已经胜过世界而得到鼓舞,我们都能盼望在受苦之中找到平安。但是,因为我们都经历不一样的苦难,我们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配合这节经文复杂的教导,为的是服事不同受众的需要。
我们也需要考虑文化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互相竞争的宗教观点,不同的优缺点。为了用对人最有帮助的方式应用《圣经》,我们就需要找出适合的《圣经》概括,来服事具体处境中具体人群的需要。
牧养事工的基本权益之一就是能教导《圣经》,传福音给不同型态的会众,有的是受高等教育,有的则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以及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当然这也是相当挑战性的事工,因为牧师在传讲上帝的话语时,需要明白那些会众的需要和理解程度。我觉得有两件事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就是问会众,我这么说你们清楚吗,明白吗?告诉我,你们从最近的一些讲道里学到了什么?也就是说,不要只是一直对会众说话,也要听听他们对于上帝的话语有什么回应。另一件有帮助的事,就是经常去对小孩子传讲福音信息。我不时把讲给成年人听的信息,再用简短的方式讲给小孩子们听,这可以帮助牧师学习简单化,而且在分享重要的信息时,比如福音信息,简单明了是很重要的。——菲利普莱肯博士
为了让人能够听懂,听的明白,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善用左脑,有的是惯用右脑;左脑的人善于分析,处理事实,而右脑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故事,表演或是给予范例。我个人是介于这两种中间,所以我需要双方面的资讯。此外,这也关乎到你所接触的文化,因为世界上有些地方是极端属于右脑型态的,而有些则是非常左脑型的,所以对于这些地方的人,我们的信息就要做加以调整。在耶稣的时代,我们发现他很愿意将《圣经》的真理与生活中的事物,或是经历相联起来,例如,让人看到天空的飞鸟,或是一个行路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耶稣经常这么做,将他的信息加以调整,适应左、右脑型态的人,让他们都能理解他的话语。——马太弗瑞德曼博士
我们解释《圣经》的时候,总应该记住经文的原本含义和我们当代受众的需要。在很多方面,查考《圣经》就是拉近原本含义和我们现代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我们都能从《圣经》经文的完全价值中得到造就。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完美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信靠圣灵会带领我们作出对《圣经》的合宜概括,用有价值的方式服事他的教会。
四、结论
我们在发现含义这一课中,聚焦两个主要观点:我们在《圣经》的作者、文本和受众中,找到获得《圣经》含义的重要指引;以及我们能根据《圣经》作出多重合宜的概括。
我们都会承认有时候《圣经》是很难明白的。但是好消息就是,上帝已经给我们不同的方法去发现他话语的原本含义。他已经赐给我们《圣经》本身做这文本,这些文本包含了我们所需的全部文法和文学的上下文脉络。同时他也提供我们不同的方法,去收集《圣经》作者和原本受众的背景资料。除此以外,每一段《圣经》经文的原本含义是那样的丰富,让我们都能从我们自己的日常人生中得出新的感悟洞见。如果我们研读《圣经》时牢记这些要素,我们势必将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圣经》经文的原本含义。